《中文科幻学术速递》|2022年7月《论文月报》:生态批评、元宇宙、后人类、教育研究……
//
什么是《论文月报》?
《论文月报》由之前的《中文科幻论文速递》升级而来,目前是《中文科幻学术速递》的一个板块,致力于关注并报道最新发表的中文科幻论文,主要以归类整理科幻相关学术论文的方式呈现,意在为刚开始进行科幻研究的各阶段研究者提供一个科幻论文集中站。我们期待科幻研究者的参与以及所有科幻爱好者的订阅。作为一个学术报道,《论文月报》重视学术规范,诚请各位学者、专家批评指正,对我们提出建议与意见。
⭐往期回顾⭐
2022年7月导读
2022年7月的《论文月报》共摘选26篇科幻研究论文,可分为4个版块:科幻小说研究、科幻影视研究、科幻专题研究、科幻教育研究。本期科幻小说研究版块聚集出现3篇有关威廉·吉布森小说的论文,其中《吉布森、陈楸帆与赛博朋克叙事的全球流通——〈神经漫游者〉与〈荒潮〉的比较研究》这一篇基于中西方赛博朋克叙事的比较,映射出该叙事在不同背景下的流动。影视研究版块收录了一篇科幻电影译介研究的论文,从科幻文学到科幻影视,反映了当下译介流动的去向。专题研究版块仍持续关注元宇宙主题,此外本期论文还涉及了后人类专题。教育研究版块的3篇论文都与元宇宙数字赋能相关,分别从思政教育和教育场景升级两个维度去探索元宇宙虚实交互的属性。
▽以下论文详情排名不分先后
01
科幻小说研究
当代中国科幻小说中的生态批评
作者:王斑
发表期刊:《中国比较文学》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ZBJW202203002
摘要:生态批评的宽阔视野超越了基于人文主义、欧洲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论的世界文学。生态文学关注人类共同的危机和生存困境。本文引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针砭人类世论述中生态危机人人有责的观点,指出资本主义全球扩张造成了不平等的世界格局,酿成异化自然、异化劳动的惨剧。文本分析讨论陈楸帆等科幻作家如何揭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利用科技造成生态恶化和社会不平等,导致异化自然和异化人类的格局。
相关论文:
[1] 韩玉洁.论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生态向度的建设性[J].小说评论,2019(03):26-33.
[2] 刘媛.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生态伦理[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01):55-58.DOI:10.16148/j.cnki.cn32-1743/c.2013.01.006.
吉布森、陈楸帆与赛博朋克叙事的全球流通——《神经漫游者》与《荒潮》的比较研究
作者:戴思钰1 邹理2
(1.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2.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发表期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依托基金: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9SKGH110);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2019EWY003)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GDWY202205009
摘要:《神经漫游者》和《荒潮》可以说是中西方赛博朋克小说的代表作,通过对比分析其中对后人类、社会权力结构、生态话语和国别秩序的叙述,探讨全球经济体系和社会文化环境对赛博朋克叙事在全球流动过程中的塑形作用。研究发现,以《神经漫游者》为代表的西方赛博朋克作品更加关注赛博科技构建的技术图景和为人类社会带来的后人类可能性,而《荒潮》则将叙事的范畴由赛博空间和发达国家拓展到现实社会、大众文化以及全球体系,在揭示赛博科技为人类社会带来的异托邦效应的同时,探讨赛博科技对发展中国家社会文化和全球体系的改变。
赛博空间诗学视域的威廉·吉布森小说
作者:麦永雄
(广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发表期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依托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改革开放40年文学批评学术史研究”(18ZDA27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东方美学的当代化与国际化会通研究”(18XWW003)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GDWY202205008
摘要:赛博空间诗学是一种以电子传媒为主要表征的“伊”诗学(Poetics of “E”),尤其适合于赛博朋克的文类研究,具有互动现实主义的特征和多元形态的美学蕴涵。当代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在20世纪80年代描绘的赛博空间在今天已经日益成为社会生活的主流空间。吉布森著名的赛博朋克小说“矩阵三部曲”呈现出一些重要维度:一是将伊托邦、异托邦、乌托邦和恶托邦融为一体,形成特殊的张力;二是在高端技术与资本权力的反差中凸显现实批判精神;三是其所塑造的“矩阵”核心形象及其边缘人物的视角,意味着空间文学史的新阶段。以吉布森为标志的赛博朋克小说易于遭到正典文学的轻蔑,其跨学科性质也易于引发争端,因此需要加以辨析,而更重要的是探究其诗学维度、哲理价值与美学意蕴。
相关文献:
[1] 左银.《白噪音》的空间诗学解读[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8,33(04):113-116.
后现代科幻小说:评威廉·吉布森的赛博朋克科幻作品
作者:胡戈(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
发表期刊:《牡丹江大学学报》
依托基金: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新国标”背景下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2020JGB114); 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混合模式下《前沿外国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型教学探索及应用(JGY2020015)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MDJD202207008
摘要:威廉·吉布森的科幻作品呈现出科幻小说后现代化的趋势,其作品折射了后工业社会的种种危机,他所描述的近未来世界消解了自然∕技术、人∕机器、真实∕虚拟等二元对立概念:自然在高度工业化社会里已然消失,人与机器的界限模糊,人的主体性丧失。吉布森的赛博朋克科幻小说作品唤起人们对后现代社会种种危机的反思。
相关文献:
[1] 胡戈.威廉·吉布森的赛博朋克小说与后人类世界[J].职业时空,2007(19):65.
[2] 胡戈.由鲍德里亚的仿真理论看威廉·吉布森的赛博朋克科幻小说[J].东南亚纵横,2010(02):116-119.
厄休拉·勒古恩科幻小说《黑暗的左手》中的后人类
作者:刘晓华(沧州师范学院)
发表期刊:《牡丹江大学学报》
依托基金: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美国后人类科幻小说身体书写研究”(19YJC752017)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MDJD202207007
摘要:《黑暗的左手》是美国作家厄休拉·勒古恩的科幻小说,里面写到格森星球上有一种雌雄同体的双性人,被传统人类看作试验失败的产物或者怪物。作家其实是在将格森人作为一种后人类,来反观传统人类的性别与社会现象,开展了对平等观、整体观、直觉以及不确定性等问题的探讨。
相关文献:
[1] 叶冬.论《黑暗的左手》中的雌雄同体[J].外国文学研究,2009,31(02):30-35.DOI:10.19915/j.cnki.fls.2009.02.004.
[2] 李倩.道家思想与女性主义的融合:“双性合体”的新境界——《黑暗的左手》评析[J].学术界,2012(07):241-245+285.
赛博时代的人造太阳——浅析《克拉拉与太阳》的后人类书写
作者:陆云婧(扬州大学文学院)
发表期刊:《芒种》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N&filename=MAZH202207014
摘要:石黑一雄的《克拉拉与太阳》借陪伴型机器人克拉拉的叙述,展现了对未来世界技术图景的想象。小说在后人类视域下探讨了后人类与类人机器相互观照、逐渐混杂难分的关系,以克拉拉为代表的机器人是人工智能高度发展后的仿生人,而人类则通过基因编辑、身体改造等方式向后人类趋近。克拉拉最终通过放弃扮演乔西、独自死亡的选择保留了生命尊严和自我价值,体现出价值理性的人性光辉。石黑一雄有力地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预言完全受工具理性支配的科技可能带来的恶果,也促使人类进行伦理道德层面的自我反思。
相关文献:
[1] 尚必武.机器能否替代人类?——《克拉拉与太阳》中的机器人叙事与伦理选择[J].外国文学研究,2022,44(01):28-45.DOI:10.19915/j.cnki.fls.2022.0001.
新历史语境下重读科幻经典《弗兰肯斯坦》的后人文主义之思
作者:石一楠(华中师范大学)
发表期刊:《名家名作》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NDAY&filename=MJMZ202210018
摘要:借后人文主义理论分析经典科幻作品《弗兰肯斯坦》,并展现这部作品在新的历史语境下给人们的反思和新意义。作品呼应了当代许多后人文主义的核心观点,对传统人文主义主导下的人类社会做了一定的批判。结合对这部作品的文本分析,对滥用科技制造科学怪物所造成的伦理困境等传统人文主义隐含的弊端进行了思考,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后人文主义观点在作品中的体现,以寻找这部小说对当下人类处境的现实意义。
驶向卡列班之岛——论《伽拉忒亚2.2》中的主体与世界
作者:张小平、郭晓阳(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发表期刊:《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依托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BWW047);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CSC NO.201808320160)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LGXB202204009
摘要:理查德·鲍尔斯小说《伽拉忒亚2.2》再现了后人类时代受技术理性支配主体与自身、主体与他者、主体与世界的分裂。小说中,人工智能海伦从出生到自杀的成长与覆灭的过程,与小说作者同名主人公理查德对个人失败情感经历的回顾交替出现,表征了后人类带给世界的冲击以及后人类时代新一轮的分裂与矛盾,发人深思。这篇小说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寓言,是鲍尔斯借人工智能的成长和覆灭对现代社会理性重建的一种文学想象、一种预警,那就是打破僵化的边界。
相关文献:
[1] 蒋翃遐.从意识看“两种文化”的对话——《伽拉忒亚2.2》和《想……》的叙事学解读[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06):72-77.DOI:10.13805/j.cnki.2095-7009.2019.06.013.
藏在科幻寓言中的人性——《莫罗博士的岛》中的兽人形象解读
作者:赵梅叶(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
发表期刊:《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PXYJ202207004
摘要:《莫罗博士的岛》创作于1896年。此时正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后期,受到科学技术以及当时国家发展情况的影响,英国作家威尔斯在国家的快速发展中意识到科技对人类文明以及环境文明的影响,通过寓言的方式表达内心对科技发展的恐慌。科技带来了便捷,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力,在科技力量下,真切地展示和放大出人性中恶的一面,作品通过对兽人形象进行隐喻,显示出科技发展过程对人类带来的无法抹去的影响。
相关文献:
[1] 周琦.人类自我认同焦虑:基于《弗兰肯斯坦》《莫罗博士之岛》的分析[J].求索,2017(06):163-167.DOI:10.16059/j.cnki.cn43-1008/c.2017.06.024.
[2] 李安恒.多维解读《莫罗博士的岛》中的兽人形象[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26(04):63-65.
02
科幻影视研究
中国科幻影视作品翻译接受研究说略
作者:梁昊文(广州新华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
发表期刊:《翻译研究与教学》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CJD&dbname=CCJDTEMP&filename=FYJX202201015
摘要:近年来,中国科幻文学与影视迅猛发展。将认知方法引入科幻影视作品翻译研究,代表了翻译研究的一种新趋势。这类研究不再仅对影音翻译作品进行规约性分析,也不再将认知方法局限于译者研究一端,而是放眼在受众的认知、接受,从而更全面地剖析翻译文本从生成到接收的认知过程:既从微观层次探究受众个体的接受,又从宏观层次探讨影音作品对社会、文化层面的影响。(科幻)影视作品翻译接受研究作为新的研究方向,融合了多个学科,尤其是神经科学的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手段,将给翻译学科做出新的贡献,值得学界做进一步探究。
相关论文:
[1] 李占喜.西方影视翻译研究的最新发展——《影视翻译:屏幕上的语言转换》介评[J].上海翻译,2010(04):70-72.
赛博朋克风格电影中后人类形态下的人本伦理探讨
作者:张浩苁(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
发表期刊:《视听》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SHIT202207042
摘要:赛博朋克风格电影以呈现赛博朋克世界的空间景观、表现,以及因技术发展进入后人类时代下所产生的赛博格身体的物化外形,带来超凡能力和另类生活方式。赛博朋克风格电影在塑造出各式各样的奇观化的科幻身体形象的同时,也暴露出人的存在本质及人体技术伦理问题。当面临情感樊篱、生存困境时,只有破除资本挟持技术无序发展,回归人本主义,才能解决赛博朋克风格电影存在的症候。
技术、身体与伦理:《攻壳机动队》的后人类思考
作者:张晶、陈祎(武汉大学文学院)
发表期刊:《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HBSB202205012
摘要:从义肢、义眼等“人类增强”技术,到逐渐脱离实体身体的“元宇宙”设想,曾经只能在科幻电影中看到的场景,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加持下正在逐渐变为现实。与此同时,身体伦理、主体危机等问题也接踵而来。然而早在1995年,日本科幻电影《攻壳机动队》就想象并描摹了人类身体所面临的降格、重构和融合等一系列可能。其中光怪陆离的技术介入身体的景观,不仅是对近未来的预言式图景,更潜藏着对后人类社会身体伦理秩序的深刻思考:技术何以介入身体,重塑何种身体秩序以及如何面对身体秩序所引发的主体性危机等。
相关论文:
[1] 杨宸.神话式赛博格与人工智能的“破镜”——95版《攻壳机动队》的两种后人类“读法”[J].艺术评论,2017(11):56-65.DOI:10.16364/j.cnki.cn11-4907/j.2017.11.010.
[2] 袁强.后人类科幻电影中的人类主体性反思——以《攻壳机动队》与《机械姬》为中心[J].电影新作,2020(03):103-108.
生态视域下人工智能题材电影发展新策略——以《芬奇》为例
作者:朱心仪(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发表期刊:《视听》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SHIT202207041
摘要:作为一部人工智能题材电影,《芬奇》呈现出的生态意识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时代进步性。从人机关系上看,该片呈现出由“对抗与合作”到“精神与生命的延续”的嬗变,彰显人机合作共赢的理念;从生态意识上看,该片呈现出由“人类中心”向“生态中心”转变的趋势,倡导融合共生的生态观。打破常规的创作理念、审时度势的时代嗅觉、启示人心的责任担当,是《芬奇》给人工智能题材电影提供的创作启示。
相关论文:
[1] 陈昶洁.人工智能题材电影伦理叙事的创新策略[J].电影文学,2021(23):104-109.
[2] 王坤宇,张桂丹.人工智能电影概念:一个亟待厘清的元命题[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7(04):24-36.
独特的生态叙事:电影《沙丘》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作者:刘菁菁1 焦仕刚2
(1. 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2. 广西艺术学院)
发表期刊:《视听》
依托基金: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广西影视文献学研究”(20FTQ005); 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艺术类民族特色学术型研究生专业课程与案例库建设研究”(JGY20211196)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SHIT202207040
摘要:2021年上映的电影《沙丘》汲取了原著所呈现的生态学和系统性思想,与生态女性主义学者关注的因全球化所引发的一系列利益不平等和生态环境污染等社会现实形成了一种呼应,流露出对现代性的反思。影片拆解了父权制文化视域下的二元对立体系,形成对人类、社会和自然三者关系的辩证看法,并建构出一种新的生态美学价值呈现与想象寄托,不局限于奇观化的视觉享受,而是上升到生态哲学的高度,对于我国的影视创作亦具有启示意义。
相关文献:
[1] 张剑锋.《阿凡达》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解读[J].电影文学,2011(21):89-90.
科幻电影中的景观特征——以星球大战第4集:新希望和火星救援为中心
作者:刘屹然1 陈晓卉2 王钰雪1
(1. 三亚学院国际设计学院2. 韩国庆熙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发表期刊:《文化产业》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WHCC202220020
摘要:该研究主要解析科幻电影中再现的景观特征。科幻电影不是新的表达类型,而是挖掘了过去表现主义绘画的元素。在表现主义中,空间的最大特点是“破坏现实性”;在表现主义美术中,色彩的使用和形态的歪曲破坏了现实性;但电影中的空间性,是通过景观的布置和广角镜头的运用表现出来的。所以科幻电影无法脱离现实,只能再现真实的景观。科幻电影首先出现了宇宙空间的场景,然后根据主人公的路线出现各种人类活动的空间,其中再现了西部片中经常出现的荒野景观。在西部片中,荒野位于镜头的远距离,被作为视觉观照的对象再现。荒野观崇高的特征是从高处向下看的视野。科幻电影会根据宇宙空间、行星自身的意义表现出色彩或质感,大部分科幻电影具有极端的空间表现效果,有空间锐度、暗部表现、金属质感、透明玻璃质感等多种强烈的对比效果。另外,由于数字科技的发展,受现代主义影响较大,依赖机器或科技的现象在电影中经常出现。影片的背景将主人公的心理状态体现得淋漓尽致。也就是说,背景景观起到了和另一个演员一样的作用。
相关论文:
[1] 严锋,蒋原伦,孙玮,鞠薇,张跣,朱军,李春雷,曾一果,徐翔.新媒介语境下的科幻景观与科幻文化[J].探索与争鸣,2019(08):37-66+197.
[2] 许栋梁.想象的“后人类共同体”:科幻电影中的共同体景观生产及其消费批判[J].云南社会科学,2022(02):180-188.
03
科幻专题研究
元宇宙专题
元宇宙时代:人的角色升维与版图扩张
作者:喻国明、姜桐桐(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发表期刊:《新闻与传播评论》
依托基金:新华社“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SKLMCPTS202103015;SKLMCPTS202103014)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WHDS202204001
摘要:人是媒介的尺度,是媒介发展演变的核心逻辑。在元宇宙的未来图景中,人始终处于“本位”的核心。从人与技术的关系角度,探讨“人”在元宇宙中呈现出的新特征和新变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人的实践状态从“定居”到“游牧”,能够以漂移的自由度游走于不同的场景之间,成为多角色、多潜能发挥的“游牧主体”;二是人与技术的新范式从“中介”到“互构”,产生了新型传播主体——“赛博人”,实现人与技术的融合共生;三是人的身体从“缺席”到“在场”,从视觉中心到多重感官,由分裂感官到整体知觉,重新回归主体地位;四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脱嵌”到“再嵌入”,借助元宇宙技术实现共创、共享和共治,积极融入社群,重塑社会关系。一言以蔽之,元宇宙实现了人的角色升维和版图扩张,恢复了身体的“在场”和行动性,重新确立了人的主体性。
相关论文:
[1] 门泽宽.未来媒介图景“元宇宙”:从人的再延伸到价值反哺[J].青年记者,2022(14):27-29.DOI:10.15997/j.cnki.qnjz.2022.14.002.
元宇宙图书馆 一座看得见的天堂——“天堂的具象:图书馆元宇宙的理想”论坛综述
李洪晨1 许可2 张闯2 赵星3,4,5
(1.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信息管理系3. 复旦大学大数据研究院4. 复旦大学国家智能评价与治理实验基地5. 复旦大学元宇宙与虚实交互联合创新中心)
发表期刊:《图书馆论坛》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TSGL202207001
摘要: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中爆发下,元宇宙迅速成为产业界和学术界的焦点。图书情报学科与元宇宙存在同频共振、价值共生的美好前景。为促进元宇宙与图书馆领域的融合,元宇宙与虚实交互系列论坛——“天堂的具象:图书馆元宇宙的理想”聚焦图书馆这一元宇宙蓝海领域,与社会各界共同探讨元宇宙下图书馆未来发展新图景。文章以论坛主题报告为综述基础,分别对图书馆视角下元宇宙的新观点、图书馆与元宇宙的关系、元宇宙视域下图书馆的新理念以及前元宇宙时代图书馆的对策与举措展开讨论。
相关论文:
[1]储节旺,李佳轩.全智慧图书馆——元宇宙成为实现途径[J/OL].图书情报工作:1-7[2022-08-09].DOI:10.13266/j.issn.0252-3116.2022.09.004.
[2] 董同强,王梅.虚实融生:元宇宙视角下智慧图书馆的未来生态图景[J].图书馆学研究,2022(05):20-25.DOI:10.15941/j.cnki.issn1001-0424.2022.05.011.
“元宇宙”之自我生境的“元”反思与批判——虚-实世界间的“自我认同”之论析
作者:张亮(中国计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表期刊:《浙江社会科学》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ZJSH202207008
摘要:以“元宇宙”为代表的“人机交互”技术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理论探索的热点、社会关注的焦点、未来发展的重点。要处理好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促进两者互通互融、良性互动,其重点在于对“人机”关系中所涉“虚拟自我”现象与本质、建构与解构、异化与进化等问题的分析与研判。数字化“虚体”、“虚拟具身”、“虚拟自我”等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人类的自我世界,极有可能演化为现代数字社会更为切近的交往和实践载体,但同时它们对现实自我的牵制并引发的自我异化与资本操控也必须给予及时的反思与批判。
论元宇宙时代的个体生存:一个文本区隔的视角
作者:李玮、马磊(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发表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依托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国家舆论话语建构的符号修辞与中国路径研究”(2021HZ-846); 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舆论价值客体的符号势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20JK0385); 西北大学“青年学术英才支持计划”项目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FJSX202204010
摘要:元宇宙由建立在媒介技术基础上的符号文本构成。依据文本构筑方式的不同,元宇宙时代的符号文本可分为三类:以“表征”为逻辑构筑的纪实文本、以“仿像”为逻辑构筑的虚构文本、以“仿真”为逻辑构筑的虚实并置文本。元宇宙的全感官、深沉浸、高拟真与强互动特征带来的符号文本边界不明与框架区隔弱化的问题,可能导致虚实混淆的收受风险。生活于元宇宙时代的个体需要对元宇宙中的符号文本进行从“媒介区隔”到“文类区隔”再到“心智区隔”的心理重建,以更好地区分经验现实、媒介再现与虚构世界。
后人类专题
智能时代的信息控制、电子人与媒介物质性——论凯瑟琳·海勒的后人类传播观念
作者:郑奕1 连水兴2
(1.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发表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依托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马克思主义对近百年来传播理论发展的影响研究”(21BXW106); 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数字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与传播理论新发展研究”(FJ2020MJDZ026);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大学生运用智能手机进行英语学习的路径、方法与效果研究”(FJJKBK21-199)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FJSX202204011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人与机器之间的相互融合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被视为“后人类”社会到来的重要体现。美国学者凯瑟琳·海勒以信息论和控制论为理论基础,对信息媒介、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引发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其建构的理论体系引起了传播学研究领域的关注和共鸣。海勒认为,后人类的主体作为一种物质与信息相混合的独立实体,重构了身体的边界,导致“电子人”作为后人类传播新主体的出现,并重新界定了传播研究中的“虚拟性”与“物质性”问题。海勒的后人类理论中所蕴含的传播观念,为智能时代的传播研究开拓了一种新视角。
相关论文:
[1]凯瑟琳·海勒,刘宇清.科幻电影与后人类思潮——凯瑟琳·海勒访谈[J].电影艺术,2018(01):129-134.
[2] 刘慧姝.身体界线的历史演进与后人类的建构趋向——凯瑟琳·海勒的后人类思想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03):20-29.
人类增强的虚无主义面向及其超越
作者:张灿(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表期刊:《内蒙古社会科学》
依托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生物增强技术的身体伦理研究”(19CZX056)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DAY&filename=NMGR202204008
摘要:作为“增强革命”和“设计进化”的人类增强旨在利用技术扩展人的可能性和通达完美,在本体层面建构了“人—后人类”的形而上学,走向了存在虚无主义;在价值层面预设了“缺陷—完美”的二元对立,走向了价值虚无主义;在伦理层面把人类增强看作是基于技术决定论的绝对自由选择,从而导致伦理原则陷入相对主义境地。面对人类增强的虚无主义面向,在“我→物”和“物→我”的人与技术相互建构中,人类增强作为人类自我创造和本质力量彰显的技术实践不再仅仅通向虚无主义,而是辩证地蕴藏着积极的生命权力的建构。如何规避虚无、扬弃积极,关键是超越抽象意义上的技术分析,在“技术实践—伦理语境”中分层次地研判人类增强的动态伦理问题,且要防止生命资本主义和生命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张扬。
相关论文:
[1] 陈迎年.人类增强的界线及其可能[J].探索与争鸣,2022(06):81-86+178.
[2] 陈迎年.人类增强的界线及其可能[J].探索与争鸣,2022(06):81-86+178.
[3] 胡珍妮.允许的限度:“能力进路”对人类增强技术的辩护[J].自然辩证法研究,2022,38(05):29-35.DOI:10.19484/j.cnki.1000-8934.2022.05.009.
后人文主义身份想象与媒介技术的文学表征
作者:姚富瑞(兰州大学文学院)
发表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依托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17ZDA27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兰州城市审美文化研究”(2020jbkyzy002)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XBMZ202204018
摘要:
对人与技术关系的乌托邦与反乌托邦式的文学描绘,是基于一种传统上的技术二分法,即技术工具论与技术决定论,它们表面上是一种明显对立,但实质上却体现了一种技术辩证法。在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主要代表的思想家所勾勒的启蒙辩证法框架内,机械复制时代的工具理性逐渐演变成技术理性,并通过文学艺术作品表征出来。即使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与技术密不可分的信息化时代,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来的仍然是一种数字辩证法的逻辑。因此,要摆脱这种循环,就需要用非人本主义和非工具性的术语重新概念化人类的身份和技术,一种将技术看作是生成或创造进程的技术自我创生视角,启发着我们去想象和探索一种非人本主义的后人文主义。
赛博格女性主义批判——一种马克思主义的视角
作者:张墨研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
发表期刊:《文学评论》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WXPL202204002
摘要:哈拉维凭借赛博格形象构建起新的女性主义理论,并试图模仿《共产党宣言》的形式将之宣扬为女性解放的新乌托邦,然而在自诩为对马克思主义创新的外表下实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否定与拒斥。哈拉维的赛博格理论虽然直接承继自控制论,但当哈拉维将之化用为一种后女性主义理论,它实际上受到的是后结构主义等后现代理论的影响,并直接与后殖民主义的身份政治相呼应,试图以对辩证法的摒弃和对唯物史观的超越实现以赛博格为新的革命主体的解放论。所以,哈拉维以赛博格理论为核心的女性主义客观上否定了马克思主义之于女性主义的核心价值,即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的决定性意义。此外,面对赛博格理论,也要充分理解其作为一种文化理论的“盲视与洞见”,当面对其具体性时,詹姆逊所强调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不可逾越的地平线”的忠告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关论文:
[1]李建会,苏湛.哈拉维及其“赛博格”神话[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03):18-22+36.DOI:10.19484/j.cnki.1000-8934.2005.03.005.
04
教育研究
教育元宇宙场域下的实验教学探讨
作者:王亚文1,2 闫莉3,4 王长元1 王国珲2
(1. 西安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2. 西安工业大学光电工程学院3. 西安工业大学本科生院4. 西安工业大学教务处)
发表期刊:《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依托基金: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E-AQGABQ20202718); 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攻关项目(21BG032); 陕西省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YJSZG2020074); 西安工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1JGZ012);西安工业大学“智造创新工场”研究与实践专项项目“基于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实训平台的实践类课程改革与建设”(17)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GDGJ202204015
摘要:教育元宇宙为未来的实验教学描绘了极具想象力的图景。本研究首先分析了实验教学的发展历程和类型,随后设计了支持实验教学的教育元宇宙架构,阐述了教育元宇宙场域下的实验教学特征与场景,最后从高校、教师、学生、企业四个方面给出了教育元宇宙场域下的实验教学建议。进一步回答了教育元宇宙场域下能开展哪些类型的实验教学、教育元宇宙场域下开展实验教学时能做什么等问题,以期为教育元宇宙场域下开展实验教学提供参考。
相关论文:
[1] 王建华,李润美.“元宇宙”视域下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语言教学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22(01):40-47+107.
元宇宙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作者:董旖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团委)
发表期刊:《思想理论教育》
依托基金: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中高校‘青马工程’一体化建设研究”(C2021326)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SLLJ202207014
摘要:元宇宙是高度智能且和现实世界耦合共生的数字空间,以其新技术、新思维与新方法为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生了新的可能。元宇宙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的教育方法到交互技术,从原有的教育教学直观场景到立体场景,从第三人称的听、看思维到第一人称的全身沉浸思维等方面提供新场域、多场景。元宇宙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打破单向输出的育人模式,创设虚实结合的交互学习环境;提供智能精准画像的技术支撑,丰富育人的探究性实践活动;立足多维度全周期的映射表征,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从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关论文:
[1]李光柱.元叙事、超文本、绝对他者、元宇宙:课程思政的哲学原理与未来之维[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1(01):61-65.
元宇宙嵌入网络思政教育研究
作者:方楠(福建中医药大学团委)
发表期刊:《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依托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医学类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机制优化研究”(20VSZ054);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网络社交圈层化场域中高校思想政治话语权建构研究”(FJ2018B081);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福建党史资源融入高校思设政课教学研究及数据库建设”(21JDSZK014)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LBJY202204011
摘要:数字中国建设背景下,元宇宙通过虚实融合的数字交往深度嵌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路径的同时也面临着虚实融合衍生“去具象化”、圈群闭合衍生“去权威化”、交往耦合衍生“去中心化”等挑战。元宇宙嵌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包括:利用数字替身技术实现多场景共在参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开展仿真实践,提升个体创造力;利用沉浸式交互技术营造共情体验,强化教育价值引领。该过程存在诸多挑战,要坚持理论灌输、人文关怀和伦理逻辑,有效规避技术风险,推动元宇宙嵌入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断提升。
由于我们能力有限,以及科幻研究和其他社科研究之间的边界也逐渐在模糊化,所选内容难以完全涵盖本月发表的所有科幻相关研究论文,如有错误和遗漏,欢迎各位师友补充和批评。也欢迎广大科幻研究者、订阅者提供更多信息渠道。同时,《论文月报》刚起航不久,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如有对我们的任何意见和建议,也欢迎各位师友在交流群中反馈。
主编:拉 兹 天洛_奇
编辑:助教
美编:二九
中文科幻学术工坊是由科幻爱好者及青年科幻研究者发起,由四川科幻世界杂志社有限公司组织开展的公益性学术项目,主要为使用中文或以中文作品为研究对象的科幻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提供开放式传播和交流平台。我们将主要举办以下两项活动:1.定期邀请科幻研究者举办线上讲座,分享他/她的最新研究成果;2.定期制作与刊发《中文科幻学术速递》。